English

揭开马勒《大地之歌》第二乐章唐诗之谜

1999-12-23 来源:光明日报 任一平 陆震纶 我有话说

世纪之谜

马勒《大地之歌》第二乐章《寒秋孤影》(DerEinsameimHerbst)节目单德译汉歌词如下:

蓝色的秋雾弥漫在湖面上,

青草叶上覆盖着严霜,

好似画家把翡翠似的绿粉,

轻撒在娇嫩的花朵之上。

花儿已失去她的芬芳,

寒风将花朵吹落在地上。

凋谢成金色的莲花,

即将随波荡漾。

我已困倦,

灯已熄灭,

诱我入眠。

长眠之地啊,

我已来到你这里,

赐给我平静吧,

我需要休息。

我心中的秋日过于漫长,

我在孤寂中啜泣,

亲爱的太阳啊,

你为何不再放射光芒,

亲切地把我痛苦的泪水晒干?

《大地之歌》诞生于1908年,但1989年出版的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音乐舞蹈卷》仍只提到《大地之歌》“采用中国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等7首诗的德译文谱成”;德国交响乐团节目单中也在第二乐章注明:“基础为哪首唐诗不详!德歌词署名Tschang-Tsi”。流传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这首唐诗,人们竟不知其来源和作者。

为解开《大地之歌》第二乐章之谜,专家学者奋战一年多。经我们多年考证,终得破译,它应源于钱起的《效古秋夜长》。

探索唐诗流传轨迹

马勒《大地之歌》六个乐章,由七首唐诗组成。第一乐章《愁世饮酒歌》源于李白《悲歌行》;第二乐章《寒秋孤影》本文已确证,源于钱起《效古秋夜长》;第三乐章《青春》尚未证实,德译、法译唐诗的题目是《琉璃亭》;第四乐章《美女》源于李白《采莲曲》;第五乐章《春天的醉汉》源于李白《春日醉起言志》;第六乐章《永别》源于孟浩然《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》和王维《送别》两首诗。

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些唐诗的流传轨迹搞清楚;最早是赫维·圣丹尼斯的法文版《唐诗》,出版于1862年。该书注明根据以下四个中文版本选译:(1)《唐诗合解》12卷,钦定本,1726年北京出版;(2)《唐诗合选详解》12卷,乾隆年间出版;(3)《李太白文集》10卷;(4)《杜甫全集详注》10卷。朱迪斯·戈谢的法文版《玉书》出版于1867年。汉斯·海尔曼的德文版《中国抒情诗》,序言写于1905年,是根据法文版《唐诗》、法文版《玉书》等转译的。汉斯·贝格的德文版《中国之笛》出版于1907年,是根据德文版《中国抒情诗》、法文版《玉书》、法文版《唐诗》等转译的。马勒的《大地之歌》根据《中国之笛》创作于1908年。

Tschang-Tsi是何许人

根据上述两个德文版本和圣丹尼斯法文版本的注释和作者小传,Tschang-Tsi(德文)或Tchang-Tsi(法文)生活在公元800年左右,得到韩愈赏识,曾任秘书郎,国子博士,国子司业等情况,可以断定Tschang-Tsi或Tchang-Tsi是张籍。特别是,在这四本书中,此人名下都有张籍的名篇《节妇吟》,其中名句“何不相逢未嫁时”早已家喻户晓。

马勒的《寒秋孤影》在《中国之笛》、《中国抒情诗》和《玉书》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诗篇,但在戈谢《玉书》中的题目是《秋天的晚上》(LeSoirD’automne),作者Tchang-Tsi,译文如下:

秋天的蓝雾弥漫在河上;

小草上覆盖着霜,

好像雕塑家把玉粉撒在小草上。

花儿已不再芬芳;

北风把她们吹倒,

这些荷花即将随波荡漾。

我的灯已自行熄灭,

黄昏已尽,

我要入睡。

我心中的秋日过于漫长,

我脸上擦干的泪水又重新流出。

婚姻的太阳,

什么时候来晒干我的泪水?

但在圣丹尼斯《唐诗》中,Tchang-Tsi名下只有《节妇吟》一首。因此,此诗追溯到戈谢就断了线。

既然确定该诗是张籍的作品,范围就压缩得很小了。于是集中精力研究张籍的全部诗作,结果没有一首诗可以与《寒秋孤影》相对应。这只能说明该诗作者不是张籍。那么《寒秋孤影》的作者究竟是谁?真是个难解之谜。

另辟蹊径跟踪追击

按作者找诗的路子走不通了,只能绕过作者另辟蹊径。这时我们想到,圣丹尼斯《唐诗》前言中提到的《唐诗合解》和《唐诗合选详解》两本书应该是当时流行的唐诗选本。既然圣丹尼斯从这两本书选译唐诗,戈谢也有可能利用过这两本书。这是比《全唐诗》小得多的文本,有可能大大压缩程量,提高命中率。经过一番努力,终于找到早已绝版的王翼云《唐诗合解重笺注》。该书共选唐诗620首,分为12卷,因为数量有限,决定进行拉网式穷尽查对。当查到第三卷第17页时,钱起《效古秋夜长》跃然在目:

秋汉飞玉霜,北风扫荷香。

含情纺织孤灯尽,拭泪相思寒漏长。

檐前碧云净如水,月吊栖乌啼雁起。

谁家少妇事鸳机,锦幕云屏深掩扉。

白玉窗中闻落叶,应怜寒女独无依。

这不就是《寒秋孤影》吗?太妙了!居然对得如此吻合,只是戈谢在《玉书》中这首诗仅译了前四句。请看戈谢是怎样翻译的:

首先,戈谢把题目《效古秋夜长》译为《秋天的晚上》。第一句“秋汉飞玉霜”译为“秋天的蓝雾弥漫在河上;小草上覆盖着霜,好像雕塑家把玉粉撒在小草上。”第二句“北风扫荷香”译为“花儿已不再芬芳;北风把她们吹倒,这些荷花即将随波荡漾。”第三句“含情纺织孤灯尽”译为“我的灯已自行熄灭,黄昏已尽,我要入睡。第四句“拭泪相思寒漏长”译为“我心中的秋日过于漫长,我脸上擦干的泪水又重新流出,婚姻的太阳,什么时候来晒干我的泪水?”

毫无疑问,戈谢《秋天的晚上》,即《寒秋孤影》,就是按照钱起《效古秋夜长》前四句翻译的。第一句把原诗的意境表达出来了,只是把“河汉”,即天上的“银河”,错成了地上的“河”。第二句译得相当确切、完整。第三句删掉了“含情纺织”的具体情节,保留了原诗“孤灯尽”这一感人景象。第四句除了正确地译出原诗内容外,还合理地添加了“婚姻的太阳”一句“弦外之音”作结束。

至于歌词中“长眠之地啊,我已来到你这里,赐给我平静吧,我需要休息”这一段话,在戈谢《玉书》中根本不存在,是马勒添加的。马勒在1908年夏末已经身心交瘁,预感在世不久,故作此语,并非原诗内容。

回过头来很容易发现,圣丹尼斯《唐诗》倒全译了《效古秋夜长》,题目也译得接近原意,而且正确地放在钱起名下。由于戈谢“张”冠“钱”戴,把作者“钱起”错成“张籍”;还把这首共有10句的诗只译了4句;而且在4句中,第一句就译走了样,其他3句也略有增删;以至于人们长期以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,成为“世纪之谜”。不过,世界上没有永不可解的难题。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,马勒《大地之歌》第二乐章《寒秋孤影》这一诞生于本世纪初的“世纪之谜”,终于在本世纪末获得破解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